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310-312,是国家统计局集中发布2月经济数据的日子。从价格指数到投资消费,还有工业增加值,每一个数据,都要写两篇稿子,一篇是前瞻,一篇是快评。

前瞻当然就是回顾近期经济走势如何,以及上个月这项数据的表现怎么样。快评呢,就是对数据的变化做些总结,再加些评论。

由于这些稿子都挤在一块写,三天下来,我的脑袋被各种数据占满了,特别是因为“前瞻效应”,我感觉2月的数据似乎更差劲了。当交完最后一篇2月经济数据综述,我的大脑早已被“大幅下滑”,“表现很差”,“未来悲观”之类的词语塞满。

虽然解读这些干巴巴的数据比较枯燥,但是联想到身边朋友们择业观的变化,我开始琢磨起经济形势的变化对毕业生心理造成的影响,从而对宏观经济的理解也更加丰富。

想起三年前,也就是2006年,中国经济形势一片大好。那时候,房价疯长、A股更是卯足了劲,一路冲到6000多点。各项宏观经济数据也让人充满了信心,经济基本面很好。记得当时买基金、炒股票成了热门话题,还引发了一场全民炒股潮。当然,与投资有关的工作也受到追捧。那时候,毕业生们都会将投行、基金等工作设为首先,而且这还不仅限于与金融、经济相关的专业,很多理工科的同学也都想钻到这个行业里,大赚一笔。

另外,外企也是众多毕业生的理想去处。或许因为他们大都缺乏工作经验,想多学些先进的技术或者管理经验,再苦再累也不怕。更重要的是,外企的薪酬普遍高于国企(个别垄断国企除外),而且公司治理比较规范。比如外企会特别强调它们的公司文化。记得面试的时候,外企的老板们都会问这样的问题,“你为什么来我们公司?”如果这时候面试者能将这个公司的文化倒背如流,再能说圆了自己为什么和公司文化相配,那么肯定会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。拿公司文化说事,甚至还成了毕业生们面试的法宝。

不过,2008年的这场全球金融危机,很明显让毕业生们改变了想法。一向不被看中的国企、公务员,2008年却成了热门之选。显然,华尔街的大规模裁员也让中国的孩子们受到了惊吓。没有经历过危机的毕业生,怎么能理解被裁员或者可能被裁员的恐惧呢。不过,看过外媒关于贝尔斯登和雷曼兄弟倒闭的报道,特别是对这两家公司裁员的深入报道,即便是没有在华尔街工作的人,恐怕都能感到阵阵寒意吧。

中国有句俗话叫“三十年河东、三十年河西”,我想用这句话来形容经济在繁荣与萧条时,毕业生截然相反的择业心态可能也比较贴切。

危机期间,国企和公务员的工作凸显出稳定、安全、福利好的优势,特别是外企和金融行业很可能会降薪,国企和公务员的待遇甚至超过了外企。

一位毕业前对国企的工作嗤之以鼻,毕业后去了某知名外企的同学,最近频频跟我抱怨,“现在加班就是白干,老板根本不给加班费,而且工作量一点不减”,“说不定哪天某同事就不见了,太没安全感了”。相比之下,跟她一起毕业的同学里,有人去了大型国企,目前收入的现金流非常稳定,若加上各种名目的福利,可能待遇也已经超过她了。特别是,人家根本不用担心被裁员,而且休闲时间也从来不会被工作占用。

记得这位厌恶国企的同学跟我说过,“去了国企人就废了,每天喝茶、倒水、看报纸,什么都学不会,就是混日子。”我想,她现在的想法是不是已经有些改变了呢?

话题:



0

推荐

王晶

王晶

2篇文章 14年前更新

财新传媒记者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2篇
  • 文章归档
2009年 2篇